中医的命运,一方面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可能发扬光大的话,首先应该从中医着眼;另一个方面,也关乎现代科学的命运。现代科学发展到目前,暴露了许多问题,需要一种有别于经典的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中医是否能提供这样一种方案,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方面。
许多人认为中医不是科学。我认为,中医自我辩护的策略可以是多样的。首先一种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特别是与现代最新的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相结合,从而用西方科学的话语来为中医进行辩护,来论证中医药的效率性、可操作性。另外一种辩护方案,是回到科学的源头,对科学重新进行说明,以此来论证中医的科学地位。我个人今天打算尝试一下后一种方案,也就是重新考虑一下什么是科学,再从一种新的科学观来看看中医的意义。
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科学发展观,但究竟什么是科学?我认为,目前人类对科学的理解有两个误区:一个是普遍主义的误区。认为全人类只有一种科学,即标准科学,除了标准科学之外的所有知识形态都只是或远或近的接近这个标准科学。这个思路比较传统,占主流。但目前已经有人开始怀疑这种普遍主义的科学观。第二个误区是人们往往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来考虑“什么是科学”的问题。人们总是想到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供一个认识规律。这个角度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整个近代的西方科学都是从这个角色入手来自我规定的。所以今天我们一说起什么不科学,往往就指它不符合某种方法论准则,从而解决问题没有效率、无效,或者它不能给我们提供一种规律性,当然,认识了这种规律,目的也在于去利用它有效率的做事情。
我认为追逐科学的源头应该考虑一个新的维度,也就是存在论的层次,或称生存论的层次,即要从人类的存在方式的角色来考虑一下科学的本质。科学归根到底是与人类的生存活动、实践活动密切关联的,与他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相联系的。从存在论的范围看,可以有三类科学,对应着人类很不一样的三种存在方式。
最古老的一种科学就是博物学,它是人类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最基本的方式。博物学是在人类与自然的直接交往和对话中产生的,它的内容既包括生活的手段,也包括生活的意义等。现在我们一谈到科学就认为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方法,事实上科学伊始还是要寻找意义的,寻找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把这个意义世界排除在外,是近代科学的特点,但古老的博物学是有意义的考虑的。今天我们甚至对博物学的这一特点也未加注意,把博物学看成是某种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原始阶段,也没有考虑到它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类型。比如我们讲史前时代通过工具如新石器、旧石器、青铜器来标志,却把这些石器、铜器看成是向自然进行掠夺的工具,这样一来,人类的史前史就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史。这一套编史模式是在启蒙运动以后诞生的,是非常典型的男权主义、科学主义模式。已经有技术史家表明,早期的技术可能首先是对一个意义世界的开展。如最早的冶炼术不是用来锻造武器,而是用来做项链,最早的染料是用来装饰和化妆的。所以博物学,是比较完善的科学,而不是片面的科学。而且,所有的文明都有自己的博物学传统,有自己的科学。少数民族有少数民族的科学、非洲人有非洲人的科学、美洲人有美洲人的科学,东方文明也有它自己的科学,但是我们平常讲的科学都不是博物学的范畴,许多人也不把博物学看成是正儿八经的科学。
许多人认为中医不是科学。我认为,中医自我辩护的策略可以是多样的。首先一种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特别是与现代最新的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相结合,从而用西方科学的话语来为中医进行辩护,来论证中医药的效率性、可操作性。另外一种辩护方案,是回到科学的源头,对科学重新进行说明,以此来论证中医的科学地位。我个人今天打算尝试一下后一种方案,也就是重新考虑一下什么是科学,再从一种新的科学观来看看中医的意义。
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科学发展观,但究竟什么是科学?我认为,目前人类对科学的理解有两个误区:一个是普遍主义的误区。认为全人类只有一种科学,即标准科学,除了标准科学之外的所有知识形态都只是或远或近的接近这个标准科学。这个思路比较传统,占主流。但目前已经有人开始怀疑这种普遍主义的科学观。第二个误区是人们往往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来考虑“什么是科学”的问题。人们总是想到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供一个认识规律。这个角度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整个近代的西方科学都是从这个角色入手来自我规定的。所以今天我们一说起什么不科学,往往就指它不符合某种方法论准则,从而解决问题没有效率、无效,或者它不能给我们提供一种规律性,当然,认识了这种规律,目的也在于去利用它有效率的做事情。
我认为追逐科学的源头应该考虑一个新的维度,也就是存在论的层次,或称生存论的层次,即要从人类的存在方式的角色来考虑一下科学的本质。科学归根到底是与人类的生存活动、实践活动密切关联的,与他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相联系的。从存在论的范围看,可以有三类科学,对应着人类很不一样的三种存在方式。
最古老的一种科学就是博物学,它是人类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最基本的方式。博物学是在人类与自然的直接交往和对话中产生的,它的内容既包括生活的手段,也包括生活的意义等。现在我们一谈到科学就认为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方法,事实上科学伊始还是要寻找意义的,寻找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把这个意义世界排除在外,是近代科学的特点,但古老的博物学是有意义的考虑的。今天我们甚至对博物学的这一特点也未加注意,把博物学看成是某种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原始阶段,也没有考虑到它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类型。比如我们讲史前时代通过工具如新石器、旧石器、青铜器来标志,却把这些石器、铜器看成是向自然进行掠夺的工具,这样一来,人类的史前史就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史。这一套编史模式是在启蒙运动以后诞生的,是非常典型的男权主义、科学主义模式。已经有技术史家表明,早期的技术可能首先是对一个意义世界的开展。如最早的冶炼术不是用来锻造武器,而是用来做项链,最早的染料是用来装饰和化妆的。所以博物学,是比较完善的科学,而不是片面的科学。而且,所有的文明都有自己的博物学传统,有自己的科学。少数民族有少数民族的科学、非洲人有非洲人的科学、美洲人有美洲人的科学,东方文明也有它自己的科学,但是我们平常讲的科学都不是博物学的范畴,许多人也不把博物学看成是正儿八经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