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医门派林立,专家教授众多,为什么外面卖保健品的最能忽悠的都是打着中医的招牌?因为,中医易学而难精,似乎什么人只要读一点儿书,立马可以伤寒,温病,之乎者也起来。所以今天就来批判一下这位郝山旺的 “ 之乎者也 ”。
第一,中医是一个实证的科学,有一份证据讲一份话,老老实实看病,老老实实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不空谈玄学,这是最基础的法则,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空谈最能误人!中医学不需要强拿易经,道德经,充门面。外界的广播电台老中医,养生堂老中医十个有九个拿易经说事,在听众观众的肃然起敬中获得极大的满足,真要较真一下,易经的高妙道理,立马就张口结舌起来。虽然孙思邈说过大医精诚,须习易经,堪舆,兵法等等,何梦瑶“ 阴阳本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 ”。这是针对锦上添花而设,中医的学理在于知常而后达变,若其人基本功这个“常”都没有,又奢谈什么周易,道德经的“变”呢?所以一个经验法则,空谈周易,老子的医生,十有八九,您可以换一家了。
第二,“ 感冒发烧是温病的范畴 ” 所以六经辨证就不堪用。这是大错特错的。很多人读伤寒论,把一部活泼泼的伤寒论读成了寒伤论!张仲景著伤寒与金匮,金匮详于杂病,以病名立论,那为什么要多此一举用三百多条的经文写伤寒病呢?原因就在于,仲景拿伤寒病这个举例子,写的是外感的寒邪入侵于人体,人体随之产生的各种抗病变化的总的记载。自然界有风寒热湿燥火六气,人体有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之上主寒,阳明之上主燥,少阳之上主火,太阴之上主湿,少阴之上主热,厥阴之上主风。不管外界的病邪如何变化,是风是热,中于人体,均落实在形体上,落实在六经的界面上,既然如此,不关伤寒可以辩证,伤热,伤湿,伤风均可以辩证,因为仲景写的是病邪加身后,人体不同的抵抗反应而已,明白了这些,伤寒论才刚刚入门,才能明白,为什么伤寒论能得到历代大医家的推崇。所以这时候再去看看“感冒发烧是温病的范畴”,何其浅陋!
第三,什么是温病,是人体原有的伏热邪气再遇外风而成,但是后世的温病派好像没有得到解决。这简单的一句话起码有四处错误,我好疑惑的想问一下,您从事中医工作二十年,好像没读过什么书吧。温病分新感与伏气。所谓的新感就是叶天士“ 温邪上受 ”,杨如候的 “ 头痛,或恶风,或不恶风,身热烦渴,脉浮数有汗,此春月之时行病也 ”,陈平伯的 “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 ”。伏邪出于内经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后世的医家如,柳宝怡的温热逢源,详细辩析于伏气温病,历历可观。叶子雨的伏气解,宋爱人的春温伏暑合刊,俱说理鲜明,怎么叫没有得到解决?哪怕是伤寒派的医家,如陆九芝的伤寒阳明病释,民国的恽铁樵的温病明理,也能分得清外感与伏气的区别,阐发的葛根芩连汤,黄芩汤,都是治疗温病的要药。诡异的是,你后面提到的桑菊饮,银翘散,连翘解毒丸,明明就是新感温病,与伏气可是不同,一个由外而内,一个由内而外,你想证明你的理论,可惜连方剂都选错。至于后面的三仁汤,霍朴夏苓汤,已经是湿温范围,湿邪的加入更加不相关了,不免有堆砌方剂之嫌。
第四,连个小学生都知道,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若是其人外感邪未除尽,不去解表,用一吨的三九胃泰也治不好,仲景早就明白的说了,外不解者,不可攻里。多么基础的知识,怎么就不知道呢。伤风的人,鼻塞头也疼咽干不发烧,推荐吃藿香正气和双黄连。更加不可理喻。伤风可知是外感,鼻塞头疼咽干,不!发!烧!。伤寒论读过吗?有热发于阳,无热发于阴。外感的发烧是好事,说明身体有抵抗力,病邪尚且在三阳分,若是不发烧,恐入阴,这时候还推荐双黄连?藿香正气散吗?伤风者表不解,就双黄连?你的中医基本功在哪里?
第五,反复发烧,久治不愈,你的截气汤很好。不但可以治疗而且可以预防哦。了不起啊。您听过辨证论治吗?反复发烧的机理何在,为何久治不愈?言下之意,你的xx汤可以跳出辩证这个筐,当秘方,专病专方使咯?给自己打广告也要有个限度,特别是文章写的错漏百出的,后面再贴个广告,真的比吃到苍蝇还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