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历史有五千年,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将写入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扩展资料
清末中医对西药的批评
晚清时期,中医传统中的“番药”淡出,西药依托完全独立于中医的另一种医学文化走上前台。但中医界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对此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对西药的批评仍是中医药传统理论的延伸,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甚至有人对经典做出了新的解读,将西药也包含在《内经》的框架之中。
外来药物的引入、传播与实际应用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饶有趣味的题目。虽然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外来药进入中国,但当时中药的理论体系正处于走向成熟并持续发展的阶段,因此千余年来,这些药品要么较好地融入中医药的体系,要么就迅速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但清代之后尤其是晚清时期,情况大有不同,西洋药物的传入,再也不像此前历代的外来药,能很快被中医药改造吸纳,为中医所用。从此,中医传统话语中的“番药”成为历史,“西药”这一概念逐渐走上前台,由此中国医学史进入了中西对立、渗透的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

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 2019-04-23
中医的历史有2000多年。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
扩展资料: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
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
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用来推算、预测来年的天象、气候、疾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并提供预防、养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