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医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zhòng]医。” 而具有与西医区别的内涵则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为了区别东印度公司的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在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开始使用望、闻、问、切诊病,应用草药、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公元220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以及针灸等诊疗原则,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养生思想,以及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运气学说等,涉及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等,是现存的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和养生宝典,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出现了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和最早的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是流传下来最早的典故,真实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疾病斗争,逐步地发现和应用药物,积累医学经验的艰辛过程。《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并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至今尚为临床应用。
东汉时期(约公元150—219年)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手术已具有一定水平,《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麻沸散"进行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炼丹的代表著作有《抱朴子》和《肘后方》,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病因专著有《诸病源候论》,儿科专著有《颅囟经》,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也在此时出现,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
唐代(公元618—907年)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另外,妖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经典方书。
宋代(公元960—1279年)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此时,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清代(公元1645—1911年)明代开始就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民国(公元1912—1948年)民国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一度主张废止中医,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这一时期出现了谢观的《中国医学大辞典》,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吴炳耀的《针灸纂要》,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著作
新中国(公元1949—现在)
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中西医结合行政方针,统编中医教材,建立中医研究院、中医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写入《宪法》,评选了30位“国医大师”,表彰他们在中医传承和创新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