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的学术知识和书籍文献分为六大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其中前三类是“学”或“学问”,后三类是“术” 或“道术”。医药属于方技的范畴。秦汉以前,方技分为五类:医经、经方、神仙、房中、祝由。其中医经和经方即医术,也就是医药学;神仙包括服食、行气、导引等,相当于今天的气功养生术;房中是男女交接之术;祝由是一种祝诅术,即用诅咒、符水等巫术为人治病。这些“术”,基本上都有接近中医药的内容,或者其内容与中医药有交叉的地方。如服食所用药物,大多为常用中药材,葛洪《抱朴子·仙 药》所列上百种药物,李时珍《本草纲目》几乎全部收录;房中术则与今天的性医学有关;祝由术带有 巫术的性质,但其目的是以治疗疾病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今天的心理疗法。另外,数术中的五行、卜筮、星算、杂占、形法等,也与中医药的理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有成语“医卜星相”,用以概括数术与方技。汉代以后,随着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和学科体系的基本构建,中医药才逐渐与方技的其他学科分野,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汉斯出版社的《社会科学前沿》写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宁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而中医药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涵盖了以上各种,并突出地表现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和“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中医药由于其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独特性,而具备了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特征。中医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各家思想、各科技艺之间都没有明确的分野,而与整体文化背景不可分割,工诗文者往往善金石,通琴瑟者大半擅丹青。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药与中国传统的天文、地理、物候、气象、哲 学、历史、语言、文学、宗教、艺术、美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彼此之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科学体系。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所以中医药虽然属于自然科学,但往往以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色彩。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而言,中医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在现代社会,中医药的文化意义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仍然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传统科技,而且由于其深厚久远的文化渊源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体和活标本。在现代社会,很多濒临消亡的旧的文化形态,在中医药中仍然有着一定程度的保留和应用。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其概念、内涵在其他学科中都逐渐淡化了,但至今仍是中医药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且,作为中医药的理论范畴,其内涵甚至超过了它原来的本义。我们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如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对中医药及其相关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楼宇烈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学艺术,最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中国的中医,特别是中医理论,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思维特点,最充分地体现在传统文学艺术和中医理论中;反之,通过对传统文学艺术和中医理论的了解和把握,也就可以更深刻地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思维特点。并且,由于中医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决定了 它在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非同一般,我们作为中医药工作者,应当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