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夏中医起源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此处中字年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而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那个时候的中医名称只是为了和西方医学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均是为了区别于西方医学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是真正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2.中医典故——辩证论治

东汉时期,某日,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名医华佗诊治。华佗经望闻问切开出两个不同的药方。两人一看,给倪寻开的是泻药,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部,应当用泻法,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部,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两人听了十分信服。便回家将药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强调辨证治疗,病证虽—,但病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后来,人们常用“对症下药”这个成语比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来处理问题。

3.中医典故——杏林春暖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叫董奉,传说有“仙术”。 他“居山不种田”,专门为穷苦人看病且不收钱,病人痊愈后登门道谢,董奉就让他们种植杏树,病情轻者种植一株,病情重者种植五株杏树。在他周围渐渐的杏树成林,不出十年,杏树结出了果实,董奉把收获的杏子全部换成粮食救济穷苦百姓。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此,许多中药店铺都挂上了“杏林春暖”匾额,“杏林”也逐渐成了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